lunes, julio 7, 2025

china

China

小农户直播带货大市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数据观察)

  数据来源:商务部、艾媒咨询、中国消费者协会   制图:张丹峰   核心阅读   电商平台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线上销售,打开销路。一部手机、一根自拍杆,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农具”,直播带货在农村电商圈悄然兴起,成为消费扶贫的新方式。   提起直播带货,许多人想到的是打扮时尚的主播,高端洋气的产品。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拿起手机,成为主播,为自家的农产品带货。农民如何当主播?直播卖农货销量怎样?   从零开始咋直播?   ——网红有培训   专业团队传授经验,让农民掌握新技能   “大家都把自家的农产品带来了,你们面前就是屏幕,怎样才能把好吃的感觉带给观众?现在,大家来感受一下直播时的表情!”在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村视频电商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班上,授课教师张颀向培训学员介绍经验。   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新兴扶贫形式吸引消费者视线。“要想把扶贫工作做好、把农产品卖好,就得了解现在的消费者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用好直播、短视频等成本相对低廉、影响力较大的新渠道。”海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说。   培训中心邀请导演、直播、化妆等领域的专业团队任授课教师,为农民、农企和合作社授课,教师从短视频剪辑、直播销售技巧和服装与化妆等方面为学员传授经验。   “这是省级层面针对直播、短视频带货扶贫模式的一次培训。对于一些市场销售的新形式,一些农户不甚了解,需要有更多的专业团队、带头人传授知识,从而带动村民自身积极性,激发扶贫的内生动力。”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此次培训班共选拔100名创新创业带头人参与培训。其中,选拔出来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农户有32人。系统培训农业产业相关政策、农民职业化意识、农产品质量意识以及电商发展、运营理论、实战技能等。培训结束后,已有27名学员成为海南特色农产品主播,4名学员参加了电视媒体的直播带货活动。   怎么带动更多人?   ——全村搞直播   挑选意愿强烈的村民,组建“农民直播团”   晚上8点左右,大元房子村的村民裴延琴,在手机上按下了直播键。   “大伙看看啊,这就是我们这里的莜麦粉,能做莜麦窝窝、做面条,口感好得很,姐妹们,给走起来啊……”   一口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59岁的裴延琴在直播软件上与网友的交流顺畅。要知道,就在一年多以前,她还是个不咋会推销的农村妇女呢。   大元房子村是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的一个小村庄。全村73户人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0多户。2018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落地沽源。由于距离交通主干道和县城较近,直播村建设这个电商子项目就选在了大元房子村。

Leer más
China

勤劳种下幸福果 产业拓宽致富路

广安龙安柚母本园接满了果实。广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棵柚子树有百余年历史,是从我祖辈传下来的,现在每年大约可结百余个果子,每一个可以卖到上百元!”在龙安柚母本园,村民唐华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柚子树,显得很是自豪。 龙安柚母本园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群策村,面积500余亩。据了解,广安龙安柚在当地已有130余年的栽培历史,除百年老树外,母本园内其它柚树均是当地果农在不同时期在园内树龄较长的柚树上通过空中压条繁殖的方式繁育苗木栽植的。上世纪90年代政府对园内柚树进行了提纯复壮,建成了为全区大力发展龙安柚特色产业提供大量优质纯正的龙安柚接穗,以大批量嫁接繁育龙安柚苗木的母本园。 8年前,44岁的唐华回到老家广安,从爷爷手中接管了这棵百年柚子树。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开始不再外出打工,安心留在家里做起柚子产业。目前,唐华家里种植了300多株龙安柚子树,去年,唐华仅靠种植龙安柚,年收入就超过了30万元。 目前,母本园平均亩产柚果3000枚以上,亩产值达2万元以上。母本园共涉及柚农123户,其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有2户,10万元以上的有15户,5万元以上的76户。目前,母本园所在的龙安乡,龙安柚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挂果面积达5000余亩,年产果7500余吨,年产值3700余万元。 近年来,广安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将龙安柚产业园区与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旅游核心区统筹谋划,全力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目前,全区龙安柚种植面积25.5万亩,挂果面积18.3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8.5亿元。2019年,广安区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龙安柚)优势区,龙安柚现代农业园区被认定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广安龙安柚”被评为“2019年四川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龙安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 刘洪正在直播带货。王波 摄 “欢迎进入直播间,我们的鞋都是纯手工编织的,谢谢关注!”在四川南充阆中市,因骨癌而高位截瘫的刘洪,成为一名线上销售主播,现如今,这份工作每个月能为她带来2000余元的收入。而她销售的产品,来自四川省南充阆中市王家嘴社区编织基地。 2018年3月,在南充市残联指导支持下,阆中市残联分别在省定贫困村洪山镇良善垭村、保宁街道办事处王家嘴社区建立疾人手工艺品编织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残疾人”的经营模式,以基地为中心带动和辐射周边贫困残疾人,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的平台,实现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 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是集残疾人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占地200平方米。通过聘请南充巧织坊有限公司专业人士进行深度培训,让残疾人掌握了编织技能,可编织造型卡通、充满童趣时尚的婴儿毛线鞋、毛线帽等手工制品。为了让产品品牌化、市场化,由杨宝娟、马明妹等残疾人共同投资成立了阆中市阆苑善坊工艺编织有限公司,成功注册了“阆苑善坊”商标,打造出阆中市残疾人手工艺品本土品牌。刘洪受聘为阆苑善坊有限公司线上销售人员,走上了“直播带货”的岗位,目前粉丝达到15000余人。 刘洪开启了新的人生历程。她每天都早早到店为直播做准备,调试直播设备、整理妆容……每件事都做得有条不紊、细致入微。目前,仅通过直播带货,她每月就能收入2000余元。 两年来,阆苑善坊工艺编织有限公司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在实体店、淘宝店、拼多多、抖音、快手直等平台共销售产品10000余件,销售金额达40万余元,其中婴儿高帮毛线运动鞋深受网友喜爱。 目前,编织基地共有100余名困难残疾人从事手工编织(其中建档立卡20余人),带动网上销售人员10余人,月收入1000余元,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助推了残疾人脱贫增收。 安居村家庭农场的芦笋长势喜人。王波 摄 眼下,安居村的芦笋和蔬菜长势喜人。曾在北京打工20多年的文富群,是这个蔬菜种植基地的老板。2014年,文富群经政府招引回乡,承包村民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如今她的年收入超200万元。村民在基地务工,人均每年有近2万元新增收入,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 安居村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该村先后引进原乡农庄、天恩农业、天果农业等龙头企业3家,招引培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8个。与凤凰包、钱库、石城等村成片流转土地7000余亩,采取“公司+专合组织+农户”模式,种植柑橘、葡萄、猕猴桃等特色水果3000余亩,优质粮油2000余亩,大棚芦笋80亩,银杏、射干、芍药等巴药150亩,时令蔬菜1000余亩,发展稻、鱼、虾共生600余亩,发展年出栏肉牛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个,带动周边800余户4000余人通过“劳务就业、反包倒租、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62岁的村民张美金是家庭农场的员工,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流转了3亩土地,租金每年1800元,我又在这里打工,每月收入也是1800元,每年固定收入就有23400元。” “以前我就是在地里种些红薯啥的,完全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不说,也没有现在挣得多。”张美金告诉记者,如今她有了固定收入,而且还没有自己种地时那么劳累。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孙子,张美金乐开了花:“现在不愁吃、不愁喝,孙子也有了,子女在外面打工也能挣到钱,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就是小康生活吧!”

Leer más
China

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思想纵横)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必将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愿望。这体现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企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孜孜追求。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向贫困宣战,实施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和部署。比如,实施“三西”农业建设计划、《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有效指导和推进大规模减贫。2015年党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6年国家制定并出台“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有力推动扶贫开发标准的提高、扶贫开发内容的拓展、扶贫开发方式的创新,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扶贫开发工作同步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成就。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明显增强,返贫人口逐年减少,脱贫质量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意味着把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转向常态推进。这内在要求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思路、提前谋划,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制度,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之后稳步走上致富之路,实现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政治工作与管理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15日 09 版) (责编:王欲然、邓志慧)   推荐阅读

Leer más
China

骆驼湾的年轻人(决胜2020)

  图片为青山环抱的骆驼湾。  赵 杰 赵海江摄  制图:张芳曼 沈亦伶   赶往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时,偶遇一场四月春雪。远远地,望见一排排坐落在骆驼湾的新民居,古朴雅致,若隐若现,被笼罩在纷纷扬扬的雪花里,这情景如诗如画。   这让人不禁想起七年多以前的那场暖雪。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太行老区阜平县骆驼湾和顾家台,访贫问苦,在这里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那奋进的号角,从骆驼湾农家小院飞出,从顾家台村委会小会议室发出,激荡着巍峨的驼梁,震动着八百里太行,传遍了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   骆驼湾,这块因贫穷和交通闭塞而陷入沉睡的土地,从此渐渐苏醒。   如今的骆驼湾,是古老的,更是年轻的。七年多的脱贫攻坚战,让这片有着古老文明的土地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说它年轻,还因为,在这里活跃着一群可爱的年轻人——他们中,有的因恋着故土而返乡创业,有的立志把家乡的美好分享给全世界,还有的从四面八方奔赴来此……他们用年轻人的理想和担当,帮扶骆驼湾走出贫穷,奔向希望;他们用自己青春的身影,点燃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返 乡   在北京创业成功后,刘永刚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老家骆驼湾。那是2013年,当时他二十九岁。在平均年龄六十多岁的骆驼湾,是名副其实的年轻人。   个子不高,清瘦儒雅,温和中却带着韧劲儿,这是刘永刚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喜欢老家的美景美食,也希望更多的人来欣赏品尝。回乡后,他把闲置了几十年的老屋修葺一新,开起了乡村民宿。   黄泥墙,青灰瓦;玉米辫,木篱笆;房前两畦菜,屋后三树花。如诗如画的太行田园风光,定格在刘永刚的农家小院里。   乡愁缕缕如丝线,牵引着大山外的人们。几乎是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喜欢骆驼湾的山山水水,喜欢她的安然静美。   当初,刘永刚打算从北京回乡创业,凭的是渗进骨子里对家乡的那份热爱。但妻子翟艳玲有些不愿意。几次三番,终于说动了妻子,但妻子抛下一句话:“骆驼湾咋能跟北京比啊?”   “所以咱更要回去做点事,帮帮家乡。”刘永刚认真地对妻子说。   翟艳玲是安徽人,刚结婚时,刘永刚带着她从北京回过一次骆驼湾老家。火车、汽车加摩托车坐了个遍,走了将近十个钟头才到家,进门时身子都散了架。村里破旧的房屋、泥泞的街道,一眼望去看不到任何生机。“那时我发誓再也不回来了!”翟艳玲想起记忆中的骆驼湾,连连摇头。   “现在你咋又过得这么美了呢?”刘永刚接上她的话头。   “还不是因为你,老说离不开老家,老家有绿水青山,早晚会变成金山银山。”返乡后,贤惠的翟艳玲没再抱怨过,帮着刘永刚经营民宿,照顾客人、打理房间,在骆驼湾一干就是六七年。   春夏旅游旺季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好几拨客人,迎来送往、洗菜做饭……一天天忙得都忘了时间。小两口没日没夜、起早贪黑地干活。尽管辛苦,俩人却笑称那是“幸福奋斗忙”。

Leer más
China

易地产业扶贫 强支撑稳增收(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探访)

  “每天80元工钱,包吃包住。一个月上满22天班,每天还有20元的奖励。”今年3月,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么站镇岔河村贫困户李启明有了新营生——在县城所在地草海镇中海社区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务工。   像这样的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威宁去年以来集中建设了7万亩,截至5月中旬已完成种植3.1万余亩,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302人。全部投入使用后,可吸纳上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   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威宁,到2019年底还有3.83万贫困人口,是贵州省剩余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全国52个挂牌督战县之一。   威宁县扶贫办副主任唐勇说,稳定就业、稳定增收,是威宁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易地产业扶贫,则是抓产业强支撑、稳就业促增收的务实之举。   “威宁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蔬菜品质好,是全国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县之一。”威宁县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主任谢洪说,实施易地产业扶贫,在县城周边及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建设蔬菜基地,“既能帮助边远乡镇未脱贫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增收,也能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威宁成立农业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整合涉农资金,推进土地流转,集中建设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基础设施;引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发展蔬菜产业。截至目前,已有65家经营主体落户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   一开始,文化程度不高的李启明担心干不好。上班第一天,技术人员就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蔬菜基地还配套建设了生活设施,实行集中居住、统一劳动。“一心好好干活,其他啥都不用管。”李启明说。   更让李启明开眼界的是,虽然种的是当地常见的白菜、白萝卜、莲花白,但种植方法很不一样,就说遍布田间的喷滴灌设施,只要打开阀门,白花花的水珠就喷洒而出,“既节水,还浇得透”。   “一直在这个行当里闯,我们有现成的销售渠道。不久前采摘的荷兰豆,每斤售价2.5元,还供不应求。”威宁县哲觉镇八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江艳底气颇足。她常年在云南省和缅甸种菜卖菜,去年开始在中海社区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承包了1000余亩土地,吸纳200余名贫困户就业。   看着亲手种植的蔬菜一车车“出山”,李启明脱贫的信心越来越足,“不仅务工有收入,年底还能拿分红”。   “发展扶贫产业,我们把着力点放在群众受益、持续稳定上。”毕节市委常委、威宁县委书记肖发君说,将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全县蔬菜产业提速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夯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产业基础。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14日 01 版) (责编:李枫、岳弘彬)

Leer m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