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吉林的故事
新华网 程瑶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22日赴吉林考察调研。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带您回顾习近平与吉林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22日赴吉林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利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等情况。随后,习近平参观了四平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就是这首曾经广为传唱的歌曲所描绘的地方。 5年前的7月16日,习近平来到了这片稻菽如浪的沃土。他沿着田埂步入稻田,察看水稻长势,同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的村民和农技人员交流,叮嘱他们细化增产技术措施,争取秋粮丰收。一言一行,无不流露出对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关切与重视。 “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在田间,习近平殷殷叮嘱。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东北粮仓”之一的吉林,在端好“中国饭碗”上承担着重要责任。 如何担负起粮食安全重任,并不断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2015年3月9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了一个关键点——“农业现代化”。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东三省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方方队里,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遵循规律、科学发展。”在审议中,习近平对处于“前方方队”的东三省提出期望,并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9年,吉林省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达到775.6亿斤,比上年增加49亿斤,净增加量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增量的41.2%。今年吉林省的春耕生产在疫情之下再创佳绩,现在苗齐苗壮长势喜人。 “要做好加减乘除” 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一柱擎天”,发展结构不优,一度制约着吉林的发展。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以精妙的比喻指出了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短板,给出了解决方法。 加法——投资、需求、创新,减法——淘汰落后产能,乘法——创新驱动,除法——市场化程度。加减乘除做全做好,才能真正解决吉林振兴发展这道“应用题”。 抓住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通过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性障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如何激发、释放老工业基地蕴藏的巨大活力,习近平作出详细指导。 吉林努力把握优化升级、脱胎换骨的每一个机会。面对今年的疫情,吉林抓住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全力研发新产品、上新项目,带动转型升级;在全省推广普及的“吉祥码”,不仅能方便群众出行和复工复产,还将成为居民享受数字政府服务的电子凭证……转型升级的吉林,正以全新面貌迎接美好未来。 “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 “野生东北虎现在有多少只?吃什么?”“种群能不能延续?”“野猪是在长白山一带吗?”2015年3月9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听完代表们对吉林重大生态工程的介绍,习近平提出一串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可见一斑。
Leer m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