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es, julio 1, 2025

china

China

习近平与吉林的故事

新华网 程瑶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22日赴吉林考察调研。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带您回顾习近平与吉林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22日赴吉林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利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等情况。随后,习近平参观了四平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就是这首曾经广为传唱的歌曲所描绘的地方。 5年前的7月16日,习近平来到了这片稻菽如浪的沃土。他沿着田埂步入稻田,察看水稻长势,同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的村民和农技人员交流,叮嘱他们细化增产技术措施,争取秋粮丰收。一言一行,无不流露出对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关切与重视。 “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在田间,习近平殷殷叮嘱。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东北粮仓”之一的吉林,在端好“中国饭碗”上承担着重要责任。 如何担负起粮食安全重任,并不断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2015年3月9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了一个关键点——“农业现代化”。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东三省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方方队里,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遵循规律、科学发展。”在审议中,习近平对处于“前方方队”的东三省提出期望,并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9年,吉林省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达到775.6亿斤,比上年增加49亿斤,净增加量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增量的41.2%。今年吉林省的春耕生产在疫情之下再创佳绩,现在苗齐苗壮长势喜人。 “要做好加减乘除” 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一柱擎天”,发展结构不优,一度制约着吉林的发展。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以精妙的比喻指出了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短板,给出了解决方法。 加法——投资、需求、创新,减法——淘汰落后产能,乘法——创新驱动,除法——市场化程度。加减乘除做全做好,才能真正解决吉林振兴发展这道“应用题”。 抓住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通过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性障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如何激发、释放老工业基地蕴藏的巨大活力,习近平作出详细指导。 吉林努力把握优化升级、脱胎换骨的每一个机会。面对今年的疫情,吉林抓住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全力研发新产品、上新项目,带动转型升级;在全省推广普及的“吉祥码”,不仅能方便群众出行和复工复产,还将成为居民享受数字政府服务的电子凭证……转型升级的吉林,正以全新面貌迎接美好未来。 “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 “野生东北虎现在有多少只?吃什么?”“种群能不能延续?”“野猪是在长白山一带吗?”2015年3月9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听完代表们对吉林重大生态工程的介绍,习近平提出一串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可见一斑。

Leer más
China

全景航拍看红土地上的»多彩巨变»:小康路上面貌新

全景航拍看红土地上的»多彩巨变»:小康路上面貌新 2020年07月22日08:09  来源:人民网 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旧貌 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新貌 人民网北京7月22日电 (文松辉、吴跃军、王京、邓志慧、郑潇潇、黎中元、罗娜)这是一片烈士鲜血浸染过的革命圣地,这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近日,“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报道组奔赴江西进行采访,深入挖掘江西脱贫攻坚模式成效,生动呈现江西迈向全面小康的美好图景。 江西报道组于7月15日至7月21日先后深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兴国县、于都县采访,并一路北上赴吉安、南昌等地,感受红色江西的绿色发展故事,探寻革命老区创新奋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赣鄱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路筚路蓝缕,从艰苦奋斗中走来,推动革命老区江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的发展变化,已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发展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已成为全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真实写照。 站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让我们通过这一幅幅新旧对比的画面,共同感受在这片红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击淳朴勤劳的老区人民用汗水与智慧建设美丽农村,见证江西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不忘初心的答卷。 (责编:岳弘彬)

Leer más
China

纾困惠企、激发活力 习近平这样推动企业实现更大发展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习近平强调,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2020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多次主持召开或出席重要会议,赴地方考察调研,就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作出部署,并多次强调要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新形势下企业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提振信心。 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指明了前进方向。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积极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要以省域为单元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所辖县区均为低风险的省份,要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3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 要抓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精准有序扎实推动复工复产,实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 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打通人流、物流堵点,放开货运物流限制,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要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 ——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 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渡过难关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许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减轻企业负担,及时有效解决企业恢复生产经营面临的“堵点”“难点”,并提出多项针对性纾困举措,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 ——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 要把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政策落实兑现到位,把扩大内需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把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发挥出来,及时解决企业恢复生产经营面临的各种问题。 ——6月10日,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要加快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精准施策,着力帮助解决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中的各种堵点、难点问题,帮助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抓紧出台和落实各项刺激消费的措施,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Leer más
China

年中经济观察:精准有效,稳投资如何发力?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 题:精准有效,稳投资如何发力?   新华社记者安蓓、龚雯、闫起磊   二季度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二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8%,增速较一季度回升20.9个百分点。   加力“两新一重”,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二季度增速转正 投资回升态势进一步显现   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456.6亿元支持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165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两批紧急下达5.2亿元支持8个省份受灾严重地区水毁项目修复和灾后重建……近期,中央预算内投资密集下达。   “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截至目前中央预算内投资已下达超过90%,对补短板、稳投资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带动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袁达说。   境外疫情仍在蔓延扩散,世界经济重启举步维艰,国内需求恢复受到一定制约。扩大有效投资,短期有助于拉动内需,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长期看,能够改善供给,畅通国内大循环,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月初,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开工。这条铁路总投资约380亿元,串联起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并在湖州与商合杭铁路衔接,连通安徽,成为贯通长三角东西区域的智能大动脉。   当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向纵深推进,居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围绕供给提升和消费升级,投资空间巨大。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但降幅逐月收窄,投资回升态势进一步显现。   ——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加快,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3%,社会领域投资增长5.3%,均明显高于全部投资;   ——投资正增长地区数量稳步提升,上半年有22个省份实现正增长,其中6个省份实现5%以上增长;   ——投资后劲增强,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从1至2月下降47.1%,快速回升至上半年增长13.5%。   精准发力 聚焦“两新一重”开拓发展空间   7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等,研究了今年及后续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安排。   “工程匡算总投资1.29万亿元,能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6.6万亿元,年均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说。

Leer más
China

维护二战胜利成果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又逢俄罗斯“5·9”胜利日。 对于“战斗民族”而言,5月9日见证了俄罗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付出的惨痛代价,承载着俄罗斯人民最终取得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喜悦。每年的这天,俄政府会在莫斯科红场等地举办盛大阅兵仪式,民众自发走上街头参加“不朽军团”游行。礼炮鸣响,黑黄相间的“乔治丝带”在英雄城市的大街小巷随风飘扬,历史的悲壮沉重与现实的热烈喧闹交织重叠,透射出俄罗斯民族对历史的敬畏和缅怀。 今年是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5·9”胜利日阅兵不得不延期举行,但俄方仍然举行盛大的空中阅兵,社会各界节日氛围依然浓厚。 日前,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通电话,向普京和俄罗斯人民祝贺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再次体现了新时代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凸显了中俄两国人民对用鲜血凝成的传统友谊的珍视和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向往。 中俄二战史观相近,两国人民情感相通。“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一曲轻快的《喀秋莎》从战争年代传唱至今,唤起中俄两国人民共同的二战记忆。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二战亚洲和欧洲两个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付出3500万人伤亡的巨大民族牺牲,把日本侵略者主要兵力牢牢牵制在东方战场上,有效制约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坚定了盟国同法西斯作战的信心。苏联卫国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国法西斯进行了毁灭性打击。苏联军队和人民为此付出惨痛代价,2700多万军民英勇牺牲。二战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共同对日作战,为中国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宝贵支持,无数苏联红军将士长眠于中国。为了表达对苏军烈士的崇敬和缅怀,中国境内设立了70余处苏军烈士纪念设施,已成为中俄世代友好的象征。 中俄元首共同发声,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果实。近年来,个别国家公然藐视历史和正义,企图歪曲篡改二战历史,严重伤害中俄人民感情。中俄联合举办一系列二战胜利纪念活动,铭记历史,珍爱和平。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应邀赴俄出席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同年9月,普京总统来华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两国元首分别出席对方举办的重要庆祝和纪念活动,向世界发出了捍卫二战胜利果实、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最强音。 中俄两国密切配合,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今年是二战胜利75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75年前,世界各国付出巨大代价,建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战后世界和平发展筑牢屏障。中俄同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坚定支持多边主义。 2019年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普惠共赢”成为新时代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俄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舞台上深化协作,为推动解决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越来越多的“中俄方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75年前的连天炮火历历在目,中俄人民友好合作的故事仍在续写。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加速蔓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病毒不分国界,疫情不分种族。75年前,中俄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并肩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拯救了人类存亡;75年后,中俄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开展国际抗疫合作,抵制“政治病毒”,维护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共同开创人类社会更美好的明天!(欧诣) (责编:王欲然、岳弘彬)

Leer m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