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es, julio 22, 2025

Mes: julio 2020

China

城乡协调 增添发展新动能(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数字背后,是中国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   丰饶多姿的三湘大地,一座座欣欣向荣的城市,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乡村,在大力推进城乡协调中,不断增添发展新动能,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企业请您进城去   湘西妹子高英的生活,原本有点难。   高英的老家在龙山县洗洛镇。父亲身患脑膜炎后遗症,小妹还在读书,全家只靠母亲勉力支撑。高英从学校毕业后留在老家,靠种百合补贴家用,收入并不稳定。   她没有想到,今年3月,进城工作的机会敲响了她的门。   “敲门”,不是比喻,是事实——村干部找上门来告诉她,有政府的招工队来村里招工,想不想进城去务工。   高英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家门口报了名,通过了面试,一辆包车直接把她从老家接到了用工单位——位于长沙浏阳高新区的蓝思科技有限公司。   浏阳,这座由长沙市代管的湖南省辖县级市,是全国工业强县(市)。蓝思科技研发生产的“高端视窗触控防护玻璃面板”等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有着重要地位。苹果、华为、小米、OPPO等众多知名厂商都是蓝思科技的合作伙伴。   高英成功入职蓝思科技,担任质检工作,转眼已经3个多月。经过岗位专业培训,她从生疏走向熟练,如今每月可有5000余元的收入,不但可以补贴家用,休息日还能去城里走走逛逛。她说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招来高英的“招工小分队”,是长沙市着力加强的稳就业举措。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省内企业招工难、贫困劳动力务工难的问题,长沙组建61支招工小分队,深入省内各地,通过大数据分析群众务工需求,借助干部上门、短信推送等方式“点对点”招工,“家门口面试、包专车到岗”,服务一条龙。仅半个月时间,就直接向长沙各企业输送1.2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434人。而高英,正是其中一员。   送岗上门,为“进城务工”这首“老歌”添了一段“新曲”。   城市驿站暖人心   我们见到文秋香的时候,她正在株洲市芦淞区中心广场的“建宁驿站”专心地擦拭走廊上的玻璃窗。光洁照人的窗户上,映出她开朗热情的面容。   在株洲的路边街头,“驿站”字样不时映入眼帘。   芦淞区中心广场的建宁驿站,地处人流密集之地。宽阔的玻璃幕墙明亮洁净,黑白灰三色装潢凸显现代气息,“建宁驿站”四个字很是醒目。透过玻璃,隐约可见里面的超市货架和收银人员。文秋香每天在这里的工作就是拖地、擦玻璃门窗、清理垃圾桶,随时擦洗整理洗手台和镜子。她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忙碌着,几乎一刻都不闲……   谁会想到,这样的一家“驿站”,实质上是一间公共卫生间,配有超市货架和收银员,售卖小食、饮料和小商品,还能在一隅小坐吃东西。走进去细打量,开水饮水机、微波炉、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图书漂流角,等等,竟也一应俱全。   文秋香说,驿站的清洁人员一般只有一个,但这里人流量大,就安排了两个人轮班。一天最多有6000多人来上厕所,周末人尤其多,她忙起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只能趁人稍少的空当,把从家里带的饭在微波炉里热一下,抓紧吃几口。她自豪地说:“这里干净得很,设施很高级哩,你闻不到有啥不好的味道吧?那是因为有全自动智能新风除臭。还有热水洗手、自动洗手液、免费卫生纸,几乎跟宾馆一样哩。”   像这样的驿站,株洲全市有200多座。加上既有公厕改造和开放厕所,株洲实现城市建成区“500米内有厕所”,市民如厕不再难。   出租车司机钟杰,在株洲开出租20余年,经常中途在建宁驿站歇脚,接壶热水,吹吹空调,享受片刻安稳。他感慨地说:“高楼大厦当然很提气,小小的驿站也让人方便、舒心,感觉这样的城市才贴心。”

Leer más
China

21名病毒“猎手”援京战疫这些天

7月11日,同济医院驰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核酸检测队的队员们正在打包设备,准备返回武汉。王欲然 摄 中日友好医院制剂楼紧贴院区北墙,在绿树环抱下,这座白色小楼略显幽静。 这里,就是来自武汉的21名病毒“猎手”的“战场”。在三周时间里,他们协助中日友好医院完成了4.1万余人的核酸检测,为北京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做出贡献。 病毒“猎手”赴京战“疫” 走入制剂楼五层,一副繁忙景象。同济医院检验科副研究员王雄边忙活边说,“我们在打包设备,明天就回武汉了。”回望这21天的经历,他觉得如同一场梦。 在入梦前,王雄清晰地记得,这次是要驰援北京。上了火车,才知道支援的是中日友好医院。“正好,去报恩!” 新冠肺炎暴发后,武汉成为疫情重灾区。全国多地医务人员不惧危险纷纷驰援武汉,中日友好医院的一支医疗队就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支援战“疫”70余天。 带着这份情义,同济医院与湖北省中医院组成的援京医疗队一经抵达便迅速投入战斗。改造病房、调试设备、优化流程、三班轮岗,检测机器不停休,中日友好医院日均检测能力迅速从1000份,增加到10000份。 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事关疫情防控的成败。“我们的任务是快速、精准的筛查受检人员。如果在检测中漏掉一名阳性患者,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将阴性患者检测成假阳性,就会增加流行病调查成本。”王雄说,用现在流行语来形容,核酸检测人员就是病毒“猎手”。 21天里,16名“猎手”每天都要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坚守在狭小的流水线上,重复着前处理、核酸提取、核酸扩增与配PCR试剂的环节。一个班次下来,队员们经常疲惫到不想说话。王雄却说,这点压力不算什么。毕竟,他们在疫情的风暴中心与病毒交过手。 提及武汉战“疫”的经历,王雄会沉默片刻,“早期看到检测出的阳性病例占比之高,自己也会害怕。但随着对病毒认识的更新和对工作的不断熟练,也就没那么害怕了。” 临近中午,一排纸箱整齐地堆放在走廊一侧,封口处贴着“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湖北省中医院驰援北京”的标签格外醒目。王雄与同事做好清点,准备装车。 中国青年 争当表率 1999年出生于医生世家的张曦文,一毕业就进入同济医院检测科工作。当时,还有同事笑道“年纪轻轻的,就要步入社会了。” 张曦文也是此批支援中日友好医院核酸检测队中最年轻的一员。他与同龄人一样,喜欢打游戏、看电视剧,我们很难透过这张稚嫩的脸,了解到他曾经历过武汉战“疫”的考验。 张曦文回忆被临时抽调到武汉战“疫”一线时,工作量压力很大,每天除了休息就是穿着防护服在操作台上重复动作,检测近3000份样品。起初,他也会因检测结果的高阳性率而感到害怕,特别是在提取核酸时,存在被气溶胶或样本液体感染的风险。 “害怕是肯定的,但再害怕也得去做啊!”张曦文觉得,放下包袱,做好眼前的工作,操作熟练了,风险就会慢慢减少。 对话中,张曦文的手总要不停地重复提取核酸时的动作。他说,“这也算是职业习惯了。一批样本差不多要做180次,每天要反复大约1000多次。” 狭小格子间、机械性工作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接受的状态,但张曦文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就是广度和深度吧。对于我来说,广度就是兴趣。如果热爱这份工作,那我眼前就不仅限于操作台。深度可能就是目标,我希望能在简单的动作中,摸索规律、尝试创新,或是找到漏洞,去弥补。”

Leer m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