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ércoles, enero 22, 2025
China

兴赣富民的“追梦人”:用幸福生活回应总书记的牵挂


兴赣富民的“追梦人”:用幸福生活回应总书记的牵挂

唐维红、邓志慧、罗娜、文松辉、王京

2020年07月28日10:23  来源:人民网

让革命老区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是“扶贫干部”习近平最大的牵挂。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我们决不能让老区的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

总书记一个个深情的嘱托,回荡在江西人民的耳畔。

牢记领袖嘱托,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赣鄱大地涌现出一批批“带头干”“务实干”“创新干”的奋斗者,他们在扶贫一线“赣”劲十足,用汗水和智慧乃至生命,让老区百姓的生活悄然发生着巨变,使江西大地“旧貌变新颜”“高路入云端”。

近日,“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报道组,行走在江西广袤的红土地上、田间地头、产业基地中、扶贫车间里,采访了一个又一个兴赣富民的“追梦人”,透过他们的故事,感悟红色江西的绿色发展奔小康的故事。

“用幸福生活回应总书记的牵挂”

在井冈山深处、黄洋界脚下、海拔800多米的罗霄山脉中段,坐落着一个叫做“神山”的小村庄。

采访组一行从井冈山市坐车去神山村,车程将近1个小时,一路虽是高速和柏油路,但在峰峦叠嶂中蜿蜒盘旋,年轻同事都感觉有点晕。

“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是旧衣服,红薯山芋当主粮……”,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出神山村过去的面貌。

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与贫困相伴。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左香云。(摄影:邓志慧)

“村里过去的那条羊肠小道多难走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左香云谈起往昔时说,2003年冬天,结婚那年,婚车是自行车,一辆车要3个人扶,费了老大的劲才上去,路太陡太滑。婚后第二年,羊肠小道修成了水泥石子路,依然蜿蜒崎岖颠簸得很。

2016年2月2日,神山村的“命运”彻底改变了。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冒雪来到这个小山村,并留下深情的嘱托。

神山人以此为动力,向贫困宣战,撸起袖子加油干。

“基础设施要全面跟上”,谈起脱贫攻坚的探索,左香云感慨万千。为摆脱贫困,他做了很多尝试,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在自家办了毛竹工作室,从最简单的筷子做起,慢慢地扩展到笔筒、茶叶罐、牙签桶等等,但因村偏僻路不好,产品销量一般,温饱没问题,富裕很难。

总书记来的时候,高速还没通。翌年,高速通车了。村里的羊肠小道也变成宽广平坦的柏油路。一路通,百事通! 发展绿色产业,搞起红色旅游, 2017年2月,神山村与井冈山所有贫困村一同脱贫摘帽。如今,村变美了、人变富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变成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示范村,神山村旧貌换新颜。

神山村一瞥。(摄影:王普)

“产业要大力发展”,左香云如今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带领村民们增收致富。村里把进出黄洋界的古道改建成红军小道,将附近红色遗址穿珠成链;成立好客神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对接红色旅游培训机构;依托扶贫大讲堂,开发精准脱贫课程;引进资金技术,发展茶叶和黄桃产业……神山村的生活更有奔头了。

“我们用幸福生活回应总书记的牵挂,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谈起未来,左香云喜上眉梢,“我们还在鼓励发展体验经济,以前在山地种黄桃,现在把黄桃种到房前屋后,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吃。还要开办网店,把神山村的绿色好产品带给更多的顾客。”

“神山村感恩三字歌”里,这样写道:“等靠要,都摒弃;自强路,皆卖力……”借助党的好政策,依靠勤劳和奋斗,发挥聪明才智,神山村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笑容越来越灿烂,质朴、自立的本色却不变。

神山村民居墙上的标语。(摄影:文松辉)

“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神山村民居墙上的标语,展示出这个贫困村迈向“幸福高地”的生动画卷。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我们决不能让老区的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3月6日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这份殷殷嘱托,一直是于都县仙下乡龙溪村第一书记袁勇锋的奋斗动力。

于都县仙下乡龙溪村第一书记袁勇锋(左一)与村民交流。

“贫瘠!艰辛!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干练、帅气的“80后”袁勇锋,被问到第一次到龙溪村的感受时脱口而出。

龙溪村是于都县唯一一个整村坐落在高山上的行政村,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 158户贫困户“散落”其中。这里曾经坡陡、路窄、弯急……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闭塞,孩子们天天踩着黄泥翻山越岭上学,村民们连自给自足都很难保证。

2016年,袁勇锋担任仙下乡党委副书记。在几次走访龙溪村后,他暗下决心:“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一定带领龙溪村摆脱贫困。”

说干就干,2017年,袁勇锋主动请缨,挑起了龙溪村第一书记的重任。

“在龙溪村工作,真的是要用‘生命帮扶’,有扶贫干部在这里摔断了腿”,每每回想起访贫问户,袁勇锋仍心有余悸。为了快速进入角色,袁勇锋从精准摸底着手,坚持“一户不漏”的原则,深入贫困户家中、田间地头,面对面详细了解每位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以及致贫原因等,分类建立台账。有的贫苦户白天外出不在家,他就等夜幕降临再去拜访。而山路狭窄、曲折坡陡、常有大雾,夜行危险系数高,袁勇锋的车好几次差点跌落悬崖。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帮助村民摆脱贫困,袁勇锋首先推动修路。经过几年奋斗,如今外界和龙溪村的路面由原来3米多拓宽到5米,龙溪村17个村小组之间的通组水泥路已完工,直通每家每户。

龙溪村航拍图。(摄影:党童)

“路通了,村民的心也顺了,大家脱贫致富的思想也解放了”,谈到村里的发展,袁勇锋思路敏捷,“有路就有机遇,有路就有希望。路,将会源源不断给龙溪村带来美丽的嬗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靠要不能等来幸福生活。”袁勇锋十分清醒,贫困户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产业不能盲目,必须立足实际,结合龙溪村的特色优势,才能有发展。

生姜是龙溪村民世代耕种的经济作物,独特的高山环境和土壤,造就了龙溪生姜“贡姜”优良品质。如何做大做强打响龙溪生姜品牌?袁勇锋带领贫困户探索成立了龙溪生姜合作社,以“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务工+分红”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成立龙溪生姜协会和注册商标,通过提升生姜的附加值,逐步引领龙溪生姜扩大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帮助龙溪百姓户年均增收1500多元。目前很多于都县城的市民周末都自发开车到龙溪来自己拔姜。

在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传统生姜产业蓬勃发展后,思路多办法多的袁勇锋,又带领村民引进技术、资金和乡贤,发展高山蓝莓、茶叶、康养旅游等致富产业,探索高质量发展。300亩茶叶基地已投产, 12亩高山蓝莓基地进入挂果丰产期,有200名游客已预订今年的避暑康养。这些可为村里带来不少于60万元的收入。

2019年底,该村成功实现整村脱贫退出。

“龙溪村的变化确实很大,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以后会更美好。”关于未来的发展规划,袁勇锋胸有成竹。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如今的龙溪村,空气清晰,沁人心脾;层层叠叠的高山梯田,零星村落点缀其间,美不胜收;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盘山水泥公路,犹如一条条“血脉”通往各村小组和村民家门口,老乡们奔小康的信心满满。

“绿色发展理念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位于闽赣交界处,有一个曾鲜为人知的贫困少数民族村,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新月”。如今,这个闭塞落后的贫困村,早已蜕变成远近闻名的致富村。

“兰念瑛功不可没!”谈及村里日新月异的变迁,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点赞他们的领路人——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兰念瑛。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兰念瑛。

说起家乡的变化,兰念瑛第一个想到的是路好。“过去从新月畲族村到县城只能靠步行3至4个小时,现在已缩短到车程15分钟,上高速也只需十来分钟。”

忆起往昔,62岁的兰念瑛不禁感慨:“我们是60年代末从‘两江移民’来到这个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把荒山和干旱田改造成了良田,新月村现在的变化确实翻天覆地。”

当年23岁的兰念瑛瞅准商机种植花卉苗木,既没经验又没技术的她在苗木种植时并不顺利,不到一年时间,第一批苗种就全部夭折。但兰念瑛没有放弃,为了弥补自己经验和技术的短板,她自费前往浙江参加苗木种植培训班。

学成归来的兰念瑛边种边钻研,第一年就喜获收益,并在第二年将种植面积扩大至4亩,获纯利1万多元,成为全村首个“万元户”。这个20多岁的姑娘,一下子成了当地知名的苗木种植专业户,村民们都跑到兰念瑛家拜师学艺。

兰念瑛毫不吝啬地向乡亲们传授育苗技术,帮助村民成立农家苗圃,她经手嫁接的苗木,成活率都在95%以上。在兰念瑛的带领下,新月村出现不少靠苗木产业发家致富的村民。1995年,热心的兰念瑛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担起带领新月村走向产业富民的重任。

2002年的春天,“新月村苗木公司”在村民的热切期盼中成立了,兰念瑛被推选为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从此,新月苗木走俏大江南北。600多亩的苗木基地里,玉兰、香樟、含笑等100多个品种争奇斗艳。苗木种植敲开了新月村的“致富门”,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脚下的步子更稳了,苗木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从发展民宿产业,到销售女儿红米酒、畲族三鲜粽、艾叶粿等畲族特色食品,兰念瑛提出的每一个倡议,都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新月畲族村现有119户人家、423位村民,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要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新月村乡亲有了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兰念瑛说:“村里正在挖掘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畲果、畲酒、畲茶,实现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新月畲族村成立了旅游公司,办起了民族民俗学会,挖掘民族特有文化资源,围绕“真相乡村”这一概念,搞起了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以新月畲族村为一点,带动周边其他几个村,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景点,打造出一条经典旅游线路。

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从3年前的4千人次迅速增长到5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7万元。

“现在,绿色发展理念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兰念瑛笑着说,“大家都知道,照着这条路走下去,既保护了绿水青山也赢得了金山银山;照着这条路走下去,还将打开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兰念瑛、左香云、袁勇锋……江西1.22万名驻村第一书记、3.97万名驻村工作队员、30.2万名结对干部,夙兴夜寐奋战在扶贫一线,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使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彭午林、李俊敏、程扶摇……一张张坚毅的面孔、一个个鲜活的生命,40位牺牲在扶贫一线的江西好干部,也永远定格在田间地头,定格在老百姓心中!

“江西革命老区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扶贫干部干事创业劲头足、作风硬,扎根艰苦地区,不计个人得失,讲情怀做奉献。”2020年7月下旬,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督查组对江西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实地督查后反馈,“江西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能够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大道上,4600万赣鄱儿女奋勇拼搏,书写出了精彩的江西答卷。

肩负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红土地上兴赣富民的“追梦人”,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继续奋斗创新,正昂首奔往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

更多原创报道:

 

(责编:邓志慧、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