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ércoles, octubre 30, 2024
China

发展扶贫产业 先增干部干劲(扶贫手记)

  屋里杂乱无章,墙上布满蜘蛛网,桌上全是灰,两台样式老旧的电脑更显得扎眼。58岁的村支书头发花白、一脸疲惫,带着我走进村委会,简单地与村干部、帮扶干部见了面。

  “我这算正式上任了?”2017年9月11日,当我驱车3小时,兴冲冲地来到深度贫困地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板当镇洛麦村,目睹村委会现状、见完村里的干部,心里除了震惊,还有失落和彷徨。那夜,我彻底失眠了:“工作,该怎么干?从哪开始?”

  万事开头难,难在不了解。接下来一周,我把工作重心放在“问”上,问村支书、村主任,挨家挨户进门求教,哪怕路上遇到老人孩子,都要聊上几句,了解村情。洛麦是省级贫困村,地理位置偏,土地瘠薄,基础设施落后,中青年都出去务工,老人务农,是典型的后进村。一位老村干告诉我:“这几年村里发展产业没一个成过,我们对村干部不信任,上面呢,对村干部也不放心。”

  村干部干不成事的印象,烙在了村民心里,这是“病根”。要想扭转村民看法,让村干部有干劲,让上级有信心,看来,发展出一个产业,把它干成,是个好办法。

  这么多年村里搞不成产业,说明干产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始终坚信,没有干不成的事:第一要统一思想,第二要有青年人才,第三找到好项目。接下来两个月时间,我通过电话和实地走访,先后找了70多位在外经商和村里的村民谈思路、聊想法,讲产业、谈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11月8日,洛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聚集起村里的能人,搭建起产业发展平台。

  当年11月中旬,恰逢贵州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板当镇政府计划在每个村建20个大棚,为了争取更多大棚建设指标,我十余次跑到镇里和相关部门主动汇报,最终,镇里同意将160个大棚香菇基地建在洛麦,但条件是必须“半个月内流转土地100亩”。为了让项目按时推进,白天,我领着大家选址、测量;晚上,到村民家中做工作,最多的一户做了9次动员,那时心里急啊。是不是真心为百姓,通过这次,村民心里还真是有杆秤。看见一个外来干部这么拼,10天后,67户人家就完成了100亩土地流转。

  “0”的突破,不仅翻开产业致富新篇,让村干部有了干劲,上级也愿意给我们项目了。接下来两年,我经争取引进近亿元发展了两座光伏发电站。同时,我们建成了生物有机肥、青贮食料、菌棒加工厂为一体的板当镇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把食用菌做大做强,让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此外,流转土地2000余亩种植辣椒、佛手瓜、菌草,建成千头规模养猪示范基地,实现了户户有产业。

  在一个个产业助推下,2018年洛麦村户均增收3000元,贫困发生率从18.86%下降到1.81%,成为全镇第一个脱贫出列村,村党支部荣获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

  对于脱贫攻坚而言,产业发展是硬道理,是产业让我们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甩掉了后进村的形象,成为百姓富、邻里和的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  汪志球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23日 19 版)

(责编: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