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rnes, abril 19, 2024

china

China

凝心聚神谱新篇(中国制度面对面⑧)

  “艺”起战疫,“文”暖人心。从春晚新增抗疫节目到元宵节抗疫专场,从歌曲《坚信爱会赢》到《武汉伢》,从纪录片《中华医药 抗击疫情》到《在武汉》,从短视频《各地美食为热干面加油》到《高校校花为武大樱花送祝福》……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节目,一首首触动心灵的歌曲,一部部鼓舞人心的片子,给人以无穷的信心和力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仅文艺界,社科理论、新闻出版、对外宣传等战线也积极行动起来,用笔尖书写、用镜头记录、用话筒传递,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精神力量,发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强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文化领域一系列制度相继建立健全。从颁布《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到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文化制度作出新的部署,构建起“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守正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 固本培元筑根基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思想理论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旗帜和灯塔。发生于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一场古典文化艺术复兴运动,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我国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新文化运动,通过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这些例子都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以思想理论的突破为先导和前提的。   历史的潮流有多么汹涌澎湃,真理的力量就有多么雄浑深厚。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犹如一轮壮丽的红日喷薄而出,驱散了旧世界的层层黑暗,照亮了人类通往理想社会的康庄大道。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高峰。170多年过去了,尽管世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以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巨眸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无穷力量。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得出的正确结论。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发展史都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才找到了改变旧中国悲惨命运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早已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从观念形态的原则要求上升为制度层面的刚性约束,将更加坚强有力地确保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各方面、全领域。   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意识形态领域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犹如一根红线,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切工作和所有活动。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新闻宣传,无论是文艺创作生产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是精神文明创建还是网络建设管理,都要坚定马克思主义这个“主心骨”,紧紧围绕这一根本制度来展开、来推进,大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近年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取得明显成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权威读本陆续推出,《平“语”近人》《新时代学习大会》等一批电视理论节目广受欢迎,党的创新理论日益深入人心。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9100多万名党员、14亿多中国人民越来越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思想而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指引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二 主流价值涵育人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顽强拼搏的党员干部,闻令而动、敢打硬仗的人民子弟兵,坚守岗位、日夜值守的公安干警和社区工作者,真诚奉献、不辞辛劳的志愿者,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人民群众……这些战“疫”英雄,虽然各自的岗位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光辉形象带给我们一样的感动。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家国情怀,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状况的集中反映,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观念标准。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观。它好比“定海针”,决定着文化的属性和特质;它好比“导航仪”,引领着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任何一种文化要立起来、强起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引领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独树一帜、源远流长,最根本的就在于我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维系和黏合。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后经历代儒家的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价值体系,成为我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保持稳定的重要精神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从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到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再到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都是中华儿女在追梦圆梦路上矢志追求的价值目标。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犹如“总开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大义凛然,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万丈豪情,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无畏气魄,最根本的就在于有理想信念的感召和激励。在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也必须靠理想信念凝聚起磅礴力量。筑牢信仰之基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入法入规是关键。任何一种价值观要在全社会牢固确立,思想的教化固然重要,法律的规范也不可或缺。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律规范、贯穿法治实践,法律才能契合全体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才能真正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近年来,党和国家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等文件,推动入法入规驶入快车道,力争经过5—10年时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全体人民通过“软要求”和“硬约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诚信标尺立准则。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讲诚信的传统,“徙木立信”“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典故耳熟能详,被传为崇德守信的美谈。推动诚信建设,既要靠道德的力量,更要靠制度的保障。近年来,我国以完善制度为抓手,着力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自2013年开始,我国实行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制度,“老赖”们不仅在街头大屏上被曝光,还被限制乘坐高铁和飞机、住星级酒店等消费,成为背信弃约的反面典型。   三 舆论引导聚共识   疫情凶猛肆虐,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央视《新闻1+1》节目屡上热搜,成为疫情舆论正面引导的“流量大咖”。从连线钟南山院士发布人传人预警到采访武汉主要领导公开救治情况,从关注疫情数字变化到分析每日疫情形势,从聚焦无症状感染者到跟踪海外疫情动态……这档节目直击事件真相、回应群众关切,在疫情舆论引导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整个战“疫”过程中,各级各类媒体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深入宣传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准确发布疫情信息,生动报道抗疫一线感人事迹,广泛普及疫情防护知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国内国际相互贯通、大事小事统筹兼顾,有效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新闻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Read More
China

李克强向斯里兰卡新任总理拉贾帕克萨致贺电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9日致电马欣达·拉贾帕克萨,祝贺他就任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理。   李克强在贺电中表示,中斯传统友好。近年来,两国真诚互助、世代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蓬勃向前发展,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特别是两国政府和人民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斯友谊得到巩固和升华。   李克强指出,拉贾帕克萨总理长期以来积极致力于促进中斯友好。中方高度重视发展对斯关系,愿同斯方巩固传统友谊,深化互利共赢合作,推动中斯关系更快向前发展,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责编:李枫)  

Read More
China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感受开放新魅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局观察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感受开放新魅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局观察   新华社海口8月9日电 题: 感受开放新魅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局观察   新华社记者凌广志、王晖余、吴茂辉   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重大决策激荡建设热潮,琼州大地展现蓬勃生机。随着系列政策陆续落地并释放效应,海南全面开放新格局,正从“总蓝图”“规划图”加快变成“施工图”“实景图”。   政策“磁场”走强   一粒小麦,在30分钟内经过32道工序处理变成高筋面粉,并通过冷加工技术最大限度“锁住营养”,生产指标全程在线检测……位于洋浦经济开发区保税港区的海南恒丰河套面业有限公司小麦粉生产车间内,由瑞士布勒原装设备组成的无人值守智能化小麦粉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   海关总署日前发文,明确洋浦保税港区率先试行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货物进出境管理制度,并实行相关税费减免政策。这让在海南开放历史上曾数次成为热点的洋浦,又成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海南恒丰河套面业有限公司将喝到这项新政策的“头啖汤”。公司董事长魏建功说:“公司2017年从内蒙古来到洋浦,当初买了500亩地投资办厂,主要是看中这里有进出口的地理优势。进口原料加工后增值30%可免关税,将大大减少我们的税费成本,快速打开本地和外地市场。”   政策礼包让该公司增强了发展信心:董事会决定新增投资21亿元扩大产能,并建设粮油食品综合物流集散中心。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硬核”政策相继推出,海南开放“磁场”效应不断释放。据洋浦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刚刚公布两个月,就有120多家企业与洋浦洽谈想进驻保税港区。   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爱丁堡大学博鳌国际糖尿病中心开始试营业;在文昌国际航天城,伴随着“天问一号”一飞冲天,多个航天重大产业项目有望加快落地;在三亚中央商务区,三亚世天邮轮有限公司等10余家游艇邮轮企业入驻……   在零关税、低税率等政策吸引下,国内外企业纷纷抢滩海南。6月以来,海南市场主体新增量急升,6月份仅新设外资企业就有50家,同比增长92.31%。   此外,每年10万元、单件不限额的离岛免税新政正在掀起新的购物热潮。三亚国际免税城、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内,下单结账的排队长龙随时可见。海口海关数据显示,新政开始实施的7月份,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旅客超28万人次,免税购物金额超过2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倍。   枢纽“流量”持续增长   7月30日,在绚丽晚霞中,由海南航空A330宽体客机执飞的HU5971航班,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项目的新跑道上腾空而起,飞行近四个小时后安全平稳降落在新跑道上。这次顺利试飞,标志着美兰机场二期工程年底投入使用,具备了更充分的条件。

Read More
China

习近平的冬奥足迹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6月11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正式启动。此次主题采访报道活动20个地点设采访现场,全国150多家媒体近900名记者将把视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上,通过质朴的语言、生动的笔触、温暖的画面礼赞英雄人民、讴歌伟大的时代,为决胜决战注入强大动力。 【详细】 山西贾家庄迈上小康路 | 内蒙古草原散发文化清香| 右玉如今风光正好

Read More
China

【幸福花开新边疆】张大妈家的一把木耳

8月初,内蒙古扎兰屯,张大妈家院子里的木耳,又熟了一茬。 这是今年的第4茬木耳,大棚里的菌包已经被摘得差不多了,一些刚晒好的木耳,装在白色编织袋子里,等待售卖。木耳一年能熟7、8茬,再过个十几天,张大妈家又会收获一批新成熟的木耳。 天还黑着,张大妈和儿子下地干活了,他们要去院子里的木耳大棚里摘木耳,一般会忙活到中午11点多。每年的4月到9月,是娘俩最忙的时候。 4月底,他们开始购买木耳菌袋,1万5千包左右。为了后期木耳长得好,刚拿回来的菌袋,会先静置1周。然后,菌袋会被一个个挂到大棚的架子上。 家里的大棚虽然只有“巴掌大”,但光是挂袋一个程序,对娘俩来说就是个不小挑战。有时,村里的志愿者们,都会来帮忙。 从挂袋到头茬木耳成熟,大概需要50多天时间。 张大妈今年67岁,大儿子许多年前因救人去世了,老伴因此一病不起常年住院。她41岁的二儿子刘振义,2011年外出打工时,遭遇事故也身患残疾。最难的时候,家里没有经济来源,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贫困户。 8月6日,张秀荣和儿子刘振义在自家木耳大棚里采摘木耳。新华网 曹桢摄 中午稍作休息,下午13点,娘俩就又到大棚里去摘木耳了。母子两个人才顶别人家一个壮劳力,只能起早贪黑少休息,太阳下山他们才收工。 6月末,头茬木耳熟了。 挂袋累,摘木耳更累。从头茬开始,每隔十多天,木耳都会熟一批,一直持续到9月。这期间,张大妈娘俩每天都要在大棚里蹲下站起个上百次。 张大妈说,照料木耳就像伺候孩子,热了不行凉了不行,水给多了不行给少了不行,风吹着不行闷着也不行。温度、湿度、通风都格外重要。天热浇水木耳长得薄,咬着不劲道;天冷浇水木耳长得厚,吃起来口感面。把握好度,木耳才好吃。 2014年,张大妈四处借钱,和儿子开始学习种植木耳,在当地政府指导和支持下,当年净收入9000余元。2015年,张大妈又增加了木耳的种植数量,当年净收入达到3万元。种木耳种出了名堂,张大妈家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张秀荣和刘振义将晾晒好的木耳装袋。新华网 曹桢摄 天热的时候,夜里是给木耳浇水的时间。从22点到转天早上8点,每隔一两小时,就要给木耳浇一次水。儿子刘振义自己研究了电子浇水法,在屋里按个键,屋外大棚架子上的喷头就开始喷水了。 再过5个小时,娘俩又要起床干活了。除了摘木耳,刘振义还打理着自家的电商平台。 认识电脑、开机、搜索网址、卖木耳……刘振义在当地政府组织的电商培训班上,一点一点学起来。掌握了新方式,自家木耳的销路,逐渐被拓宽了。现在,80%的木耳收入,都来自电商平台。 2015年,在张大妈一家的带动下,村里11户农民也开始种木耳,他们和张大妈一同组建了张大妈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种植30万袋木耳,实现销售收入70多万元,户均收入3万多元。今年,当地政府帮张大妈注册了商标“张大妈一把木耳”,目前商标在审批中。

Read More
China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洪涝灾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一线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抓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的同时,精心谋划灾后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要认真做好受灾困难群众帮扶救助,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新华社记者最近在抗洪一线采访发现,随着部分地区雨势稍歇、洪水渐退,各地立即行动起来,帮扶受灾困难群众有速度、助推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有力度,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加快生产生活秩序恢复。 困难帮扶“加速度” 灾区恢复,通电、通水、通路是民生所需,当务之急。 在受灾严重的江西省鄱阳县响水滩乡,汹涌的洪水将圩堤撕开一个口子,导致当地35千伏线路16号铁塔发生倒塌,1.6万余户群众无法正常用电。 国家电网鄱阳县供电公司设备部主任徐文科二话不说,驾驶着小船冲向受灾点。“洪水围困,无法通过架空电路输电,就紧急铺设临时电缆。”徐文科告诉记者,当时一起参与救援的人员都没想太多,就是觉得抢险不等人,群众还等着用电。 水上作业,一些机械设备无法使用,强体力劳动下,抢修人员手上勒出道道红印。洪灾后风雨不停,大风刮起,小船在水上晃动,大雨如注,抢修人员艰难作业,平时这段几百米的临时电缆只要几个小时就能铺好,在恶劣天气影响下最终连续干上两天才完成。 如今,响水滩乡万家灯火再次点亮。 日供水量达到5000吨,全镇供水能力已完全恢复。安徽省东至县龙泉镇龙门自来水厂厂长王永奎心里松了口气。 洪水袭来,龙泉镇的自来水厂停产,两万多人饮水受影响。停水期间,镇村干部挨家挨户送上瓶装饮用水。水退之后,工作人员又抓紧检修设备。停水后第三天一大早,龙泉镇又“来水了”。 一手战洪,一手战贫。面对灾害,农村困难群众是最“脆弱”的一群人。把灾后帮扶抓细抓实,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 多轮暴雨下来,位于鄱阳湖畔的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立新村,59岁的贫困户龚保子家除了几亩水稻受灾外,还有入股种养的200多只家禽死亡、9亩蔬果地受损。 驻村第一书记吴恬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带领工作队赶到现场,组织人员帮助种养基地开沟导水,恢复种养基地生产,为受灾群众挽回损失。“尽全力减少洪灾损失,保住脱贫产业,我们的脱贫工作才能底气更足。”吴恬说。 洪涝灾害严重的安徽、江西等地区要求,根据灾害损失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救助水平,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开发公益性岗位,保障基本生活,实现“应兜尽兜”……洪灾带来了损失,但后续帮扶与妥善安置,带来的是抚慰和温暖。 复工复产“加力度” 机器重新轰鸣,一线工人一丝不苟地守在生产线旁,监控茶叶加工进度……从7月7日受灾,到7月下旬全面复工,安徽省歙县薇薇茶业有限公司只用了10多天时间就恢复如常。 7月初,歙县遭遇罕见洪涝灾害,歙县经济开发区近300家企业,有180家不同程度受灾。 “我们是做茶叶出口生意的,14条生产线全部进水,损失近亿元。”薇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仁贵说。 降成本、贴利息、补支出,为帮助受灾企业复工复产,歙县拿出了硬招、实招。 “企业受灾以来,政府给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缓解流动资金压力。遇到招工等难题时,也给予特事特办。”郑仁贵说:“这些雪中送炭的措施,给了企业信心。最近我们从浙江紧急订购了两台茶叶加工设备,企业生产已全面恢复。”

Read More